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冷冻饮品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05:46:33  浏览:97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冷冻饮品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冷冻饮品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4年7月2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国冷冻饮品生产,促进冷冻饮品工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规定了冷冻饮品企业在原料采购、加工、包装及储运过程中,有关人员、建筑、设施、设备的设置以及卫生、生产及品质等管理均应达到的标准、良好条件或要求。

  第三条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则中引用而构成本规则的条文。本规则出版时,所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则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576-1996   低压锅炉水质
  GB2760-199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718-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3271-9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881-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2759-96    冷冻饮品卫生标准
  SB/T10007-1999 冷冻饮品分类
  GB12693-90    乳品厂卫生规范




 第二章 冷冻饮品定义及分类



  第四条 冷冻饮品是以饮用水、牛乳(乳制品)、甜味料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食品添加剂,经杀菌采用冷冻工艺制成的供人们直接食用的固体态饮品。

  第五条 冷冻饮品按照原料、工艺及产品性状分冰淇淋、雪糕、冰棍、雪泥、甜味冰、食用冰六类。
  (一)冰淇淋类:ICECREAM以饮用水、牛奶、奶粉、奶油(或植物油脂)、食糖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食品添加剂,经混合、灭菌、均质、老化、凝冻、硬化等工艺制成体积膨胀的冷冻饮品。
  (二)雪糕类:ICECREAMBAR以饮用水、乳制品、食糖、食用油脂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增稠剂、香料,经混合、灭菌、均质或轻度凝冻、注模、冻结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
  (三)冰棍棒冰类:ICELOLLY以饮用水、食糖等为主要原料,添加增稠剂、香料或豆类、果品等,经混合、灭菌(或轻度凝冻)、注模、插扦、冻结、脱模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
  (四)雪泥类:ICEFROSE以饮用水、食糖等为主要原料,添加增稠剂、香料,经混合、灭菌、凝冻或低温炒制等工艺制成的松软的冰雪状的冷冻饮品。
  (五)甜味冰:SWEETICE以饮用水、食糖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香料,经混合、灭菌、灌装、冻结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
  (六)食用冰:EDIBLEICE以饮用水为原料,经灭菌、注模、冻结、脱模,包装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


 第三章 冷冻饮品加工厂建设



  第六条 凡冷冻饮品加工厂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有关食品卫生部分均应按本规则和GB14881的有关规定,将选址情况及其他有关材料(总平面布置图、剖面图、立面图、原材料、成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生产工艺规程等)按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七条 冷冻饮品加工厂厂区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工厂不得设在易遭受污染的区域,要选择地势干燥、交通方便、有充足安全水源的地区。厂区不应设于受污染河流的下游及有污水排放工厂的下方。厂区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昆虫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
  (二)厂区内任何设施、设备等应易于维护、清洁,不得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不得有不良气味、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及其他污染物泄漏等有碍卫生的情形发生。
  (三)厂区临近区域的空地、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其他硬质材料或绿化,随时保持清洁,防止尘土飞扬、积水。
  (四)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划分明显并有隔离设施;易产生污染的设施应处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焚化炉、锅炉、废水处理站、污物处理场均应与生产车间、仓库、供水设施有一定的距离并采取防护设施。
  (五)厂区内禁止饲养动物。
  (六)保证排水系统畅通。
  (七)厂区四周应有适当防范外来污染源、有害动物侵入的设施,如设置围墙,其距离地面至少30cm以下部分采用密闭性材料建造。

  第八条 冷冻饮品加工厂车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车间设置应包括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生产车间包括原料预处理间、配料间、材料库、检验室、洗手消毒室、更衣室、洗澡间、厕所及其他为生产服务的必须场所。
  (二)厂房、不同功能作业区域及区域内设置应按工艺流程操作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整齐合理配置,不同卫生要求的作业区域应加以有效隔离(墙或隔离材料装置)。但作业场所内设备与设备间或设备与墙壁间,有合理的通道和工作空间。更衣室及洗手消毒室应与加工车间相连接,并设置在员工进入加工车间的入口处,人流通道与物流通道应分别设置,防止交叉污染。
  (三)检验室必须有下列功能区域:微生物检验室(检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理化检验室。
  (四)厂房建筑要求:厂房宜采用封闭式设计,防止外界有害动物灰尘进入。所有厂房建筑物应坚固耐用,易于维修、保持清洁,且应为能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遭受污染(如有害动物的侵入、栖息、繁殖、灰尘沉积等)的结构,并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
  (五)安全设施:各种管道应牢固、有明显标志,蒸汽管道应加保温层,其裸露部分应尽量远离作业场所,并有警示牌。有安全出口标志及通道。在传动装置、电器装置、包装机等必要的地方应加护盖,以防止食品遭受污染。
  (六)地面与排水:地面应用无毒、不散发异味、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且须平坦防滑,无裂缝及易于清洁消毒,地面上不得有积水、积料现象。作业地点有液体(奶液、油、清洗水、冷却水等)流至地面,作业环境经常潮湿或水洗方式作业等区域的地面还应能防酸防碱,并有一定的排水坡度(1%-1.5%),并装置带水封的地漏或明沟,明沟不宜用盖板。排水沟的侧面和底面接合处应有一定弧度、平滑易清洗。排水系统内及下方不得有其他管路,所有排水出口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的装置。屋内排水沟的流向应由高清洁区流向一般清洁区,并有防止逆流的设计,工业废水排至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生化处理后排放。
  (七)屋顶及天花板:配料、生产、包装、储存等场所的室内屋顶应易于清扫,防止灰尘积聚,避免结露、长雾或脱落等情形发生。
  平顶式屋顶或天花板应使用白色或浅色防水材料,若喷漆则应使用可防霉不易脱落易清洗漆料,屋顶及天花板上不得有冷凝水滴落。
  (八)墙壁与门窗:原材料仓库、成品仓库、冷库生产作业区域的墙壁应采用无毒、无气味、平滑易清洗、不透水的浅色材料构造,墙角应具有适当的弧度,曲线半径应在3cm以上,以利清洗消毒。车间玻璃窗户应常闭,经常清洗,并应无缝,无死角;其对外出入门户应常闭,且宜设置脚踏池;管制作业区对外出入门户装设有活动隔离帘;门户也应无缝隙、无死角。车间、门窗应有防蚊蝇、防尘,防鼠设施,纱门(其材质宜为不锈钢)应便于拆下洗刷。窗户若有窗台则应高于地面1m以上,且台面应向内侧倾斜45度。生产车间墙壁应用白色不吸水、不渗水、无毒、无异味、防腐性材料装修高度不低于1.5m的平滑墙裙。
  (九)洗手、清洗、消毒设施:工厂在车间区域必须有足够的洗手、干手、消毒设施;车间入口应设置靴、鞋消毒池(消毒池使用的含氯化合物消毒剂,其有效氯浓度应保持在有效消毒范围之内);水龙头应采用脚踏式、助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有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标示,且悬挂在洗手设施处的明显位置。
  水龙头与使用人数有一定比例。
  (十)厕所:为车间员工提供的厕所宜与车间主体相连接,并设置洗手消毒室,使厕所与车间相隔离。
  厕所地面、墙壁、便槽等应采用不透水、易清洗、不积垢且其表面可供清洗消毒的材料,厕所应采用冲水式,蹲位数量应与员工数相匹配。
  厕所门应自动关闭,且不得正对食品生产区。厕所应设有效排臭装置,并有适当照明,门窗应设置不锈钢或其他严密坚固材料制成、宜于清洗的纱门及纱窗。厕所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且应有可靠的防臭气水封。
  (十一)更衣室:更衣室应设在生产区入口附近,并独立隔间;更衣室大小应与生产员工数相适应;男女更衣室应分开,并与洗手消毒室相邻;更衣室内应保持整洁、卫生,定期进行紫外线杀菌,有适当的照明,宜采用防爆式照明灯,且通风良好。更衣室应设储衣柜、鞋箱、更衣镜,衣柜离地面20cm以上,储衣柜内应将员工工衣、工鞋与个人衣物分隔放置,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
  (十二)采光、照明设施: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车间采光系统不应低于标准Ⅳ级,质量监控场所(如灯检)工作面的混合照度不应低于540LX,加工场所工作地面不应低于220LX,其他场所不应低于110LX,光源应不至于改变食品的颜色。装有灭蝇灯、紫外线杀菌灯,安装在食品加工生产线上有食品暴露正上方的照明设施应使用安全型防护措施,以防止破裂时污染食品。
  (十三)通风设施:生产车间有大量水蒸气,热量、雾产生的区域,应装强力排风设施,所采用的排风设施均应有防停机倒灌装置。
  设施的出入口应装设防止有害动物侵入装置,排风口要距地面2m以上,在进气口应有空气过滤设备,并易于拆下清洗及更换。
  (十四)仓库:应依据原辅料、食品添加剂、成品的性质不同分别设置原材料和成品仓库,同一仓库储存不同性质物品时,应有效隔离分类、分架存放,并配备有库位图,并且同一库内不得存放相互影响风味的原材料。仓库性能和构造应能使储存保管中的原料、成品的品质劣化减低至最小程度,并有防止污染的构造,且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其大小应是以使作业顺畅进行并易于维持整洁,并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的装置。仓库应设置数量足够的栈板,并使储存物品距离墙壁、地面均在20cm以上,以利空气流通及物品的搬运,必要时应留安全、消防通道。冷(冻)藏库,应装设可正确指示库内温度的温度计、温度测定器或温度自动记录仪,并应装设自动控制器或可警示温度异常变动的自动报警器,库内应装设连接监控部门的警报器开关,以便作业人员因库门故障或误锁时,能够与外界联络并取得协助。
  (十五)冷藏运输:为保证质量安全,成品出货时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运输冷冻饮品的车辆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运输温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并有对冷运车辆温度进行监测控制的记录。


 第四章 冷冻饮品的加工设备


  冰淇淋、雪糕、棒冰的生产工序很多相同,如配料、杀菌、均质、硬化等的设备也相同,仅有部分工序如冰淇淋的凝冻、雪糕和棒冰的冻结,其所用的设备是不相同的。此以冰淇淋生产设备为主,也兼列雪糕和棒冰生产的专用设备。

  第九条 收乳及储乳设备包括:计量设备、奶槽车、洗涤杀菌设备、过滤器、制冷设备、冷却设备、储乳罐,牛奶检验设备等。

  第十条 配料和混合设备包括:配料缸、离心式卫生奶泵、巴氏杀菌设备、板式换热器、均质机、CIP清洗装置。

  第十一条 老化、凝冻设备包括:老化缸、制冷设备、间歇式、连续式凝冻机、CIP清洗装置。

  第十二条 冰淇淋灌装成型、包装设备包括单色、多色、多功能灌装机、加果粒机,三明治夹心成型机、异型自动切割机、自动包装机、打箱封箱机、日期打(喷)印机、CIP清洗装置、自动甜筒和威化筒烘烤机。

  第十三条 冰淇淋硬化和贮藏设备包括硬化室(速冻隧道)

  第十四条 棒冰、雪糕生产设备包括:ROLLO圆盘成型机、花色雪糕机、模盘、冻结缸、烫盘槽、拔扦装置、运输带、包装台、插扦台、模盘连续清洗消毒机,蒸汽消毒柜。

  第十五条 凡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必须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吸水、不变形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制成,表面光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存垢、不漏隙、便于拆卸、清洁和消毒。
  机器润滑不得使用有毒、有害、有异味的非食品级润滑油脂。压缩空气必须采用经三级过滤的无油清洁空气。

  第十六条 贮藏库包括冷风机、制冷设备、货架垫包板等。


 第五章 冷冻饮品质量管理



  第十七条 冷冻饮品质量管理手册由品控部门主办,经生产等部门认可后遵照执行,以确保食品的品质;检验所用的方法若采用修改过的简便方法,则应定期与标准方法核对。

  第十八条 品质管理记录应以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工厂应对GMP有关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认真执行并作记录。

  第十九条 冷冻饮品生产企业应依据原材料成品检验的需要配备检验仪器、设备。包括:
  (一)基本设备:糖度计、蔗糖沉淀设备、酸度沉淀设备、粘度计、分析天平,乳品专用pH计、乳比重计、脂肪测定设备、膨胀率测定仪、蛋白质测定设备,微生物培养箱、微生物快速检测设备、无菌操作室、干热(湿热)灭菌器、实验台及实验架、试剂柜、通风橱、水溶锅、供水及洗涤设备、电炉、恒温及干燥箱、显微镜、放大镜、紫外线灯等。
  (二)专用检测设备折光仪、分光光度计等。

  第二十条 工厂应设有专门的计量管理岗位,对生产及检验所用的各种计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和维护保养,规范管理,以保证所用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从而确保品质及检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一条 工厂应采用HACCP方法管理,制订控制点的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抽样计划及检验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检验,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第二十二条 工厂应详细制定产品的执行标准、成品的品质规格、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抽样计划及检验方法。品质规格的下限不得低于国家行业标准,产品净含量偏差应符合《定量包装产品计量监督规定》,抽样量及检验方法应以国家行业标准为准,如用非行业标准方法时应定期与国家行业标准、方法核对。检验内容为成品应逐批抽取代表性样品,实施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外包装检验。
  检验结果出具相应检验报告。对于非常规检验项目和本企业无法检验的项目可委托具权威性的研究和检验机构代为检验但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各种产品的型式检验,按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执行。

  第二十三条 冷冻饮品企业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成品仓库(冷库),经检验合格的包装成品应储存在成品仓库内。成品仓库内严禁堆放不合格产品,不得储存有毒、有害或其他易腐、易燃及可能引起异味的物品。

  第二十四条 产品出厂应有产品检验合格证书,并做出货记录,内容包括:生产日期、出发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等,以便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收回。

  第二十五条 工厂应有足够的品质管理及检验人员,能做到每批产品检验。产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具备大专以上相关学历或中专相关学历,并具备4年以上质量管理经验,质量检验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并获得食品质量检验员资格证书。

  第二十六条 产品包装标识应符合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六章 冷冻饮品工厂卫生管理



  第二十七条 环境卫生管理
  (一)厂区内的道路、地区及所有空地都应硬化或设置绿化带,保持良好状态,无破损、不积水、不起扬尘。
  (二)厂区内草木要定期修剪,保持环境整洁,禁止堆放杂物,防止有害动物孳生。
  (三)排水系统不得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随时保持畅通,不得有淤泥蓄积。
  (四)废弃物临时存放地应远离生产车间,不得有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防止有害物的孳生,废弃物的处理应依其特性分类遮盖集存,易腐败的废弃物应每天清除1次,清除后的容器应及时清洗消毒。

  第二十八条 厂房设施卫生管理
  (一)厂房及各种设施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厂房屋顶、天花板及墙壁保持良好无破损、地面不得有破损和积水。
  (二)原料处理间、生产车间、厕所应每天及时冲洗,地面经常保持无积水并消毒。不同垃圾应采用不同颜色容器贮存加以区分,垃圾清理间隔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小时。

  第二十九条 人员卫生管理
  (一)冷冻饮品加工人员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工作,工厂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二)新参加工作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经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在职员工也必须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规范》、《食品卫生应知应会》等相关卫生知识培训。
  (三)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1)加工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鞋、换衣服,不得留长指甲,不得佩带手表、饰品,不得化妆涂指甲油。
  (2)进入车间必须衣帽整洁,必须穿戴本工厂统一的工作服、工作帽、戴口罩、头发不得外露,便衣不得外露。凡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班更换清洗消毒过的工作服,员工工作服必须由工厂统一集中清洗并消毒。
  (3)不得穿工作服、工作鞋直接进入厕所或离开生产加工场所,不同清洁区人员不得随意走动或接触。
  (4)上岗前,手接触脏物、上厕所、用餐之后,都必须把双手彻底洗净,并经消毒后才能进行工作,工作中定期对手及清洁器具进行清洗消毒。
  (5)厂区内不得吸烟,工作中不得吃食物、喝水或做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
  (6)个人衣物应储存在更衣室个人专用的更衣柜内,个人的其他物品不得带入生产车间。
  (7)与生产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场所,参观,来访者应符合现场工作人员卫生要求。
  卫生管理必须符合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要求。第七章附则第三十条本规则由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冷冻饮品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则自2004年9月1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书刊印刷产品分类》等7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书刊印刷产品分类》等7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各有关单位:
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制、修订的《书刊印刷产品分类》等7项行业标准草案,业经我署批准为新闻出版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CY/T1--1999 书刊印刷产品分类
CY/T2--1999 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
CY/T3--1999 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CY/T5--1999 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CY/T27--1999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精装
CY/T28--1999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平装
CY/T29--1999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骑马订装
以上标准自1999年9月1日起实施,希遵照执行。
标准已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标准的订购和标准的宣贯培训,请与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联系。
地址:北京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
电话:(010)68164685,(010)68219966--218
联系人:魏欣、马智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0507批准、19990901实施、CY/T1--1999代替CY1--91

前 言
CY1--91《书刊印刷产品分类》是1991年发布实施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对其进行了修订。本标准对原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修订:
①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客户对某些印刷品的特殊要求,出现了使用二种以上印刷方式(如,平版印刷与凹版印刷)进行产品生产的情况,并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在此次修订中,将这种印刷产品单立一类,即“综合印刷产品”。
②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印刷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有别于传统模拟式印刷的数字式印刷。为此,修订时增加了“3.2按转换模式分”类,在这一类目下列出了“模拟印刷产品”和“数字印刷产品”。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1--91。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志刚、廉 洁。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印刷产品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3 分类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9851的定义。
3.1 按印版特征分
a) 凸版印刷产品;
b) 平版印刷产品;
c) 凹版印刷产品;
d) 孔版印刷产品;
e) 综合印刷产品;
f) 其他印刷产品。
3.2 按转换模式分
a) 模拟印刷产品;
b) 数字印刷产品。
3.3 按印后加工形式分
a) 精装产品;
b) 平装产品;
c) 骑马订装产品;
d) 古线装产品;
e) 其他印后加工产品。
3.4 按最终产品分
a) 图书;
b) 期刊;
c) 报纸;
d) 其它。
3.5 按出版和印刷要求分
a) 精细产品;
b) 一般产品。

附录A (提示的附录)印刷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A1 印刷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A1.1 科学性
选择分类对象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A1.2 系统性
将选定的分类对象按一定顺序予以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A1.3 可扩延性
在增加新的分类对象时,不会打乱原来建立的分类体系,可以延拓和细化。
A1.4 兼容性
与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A2 印刷产品分类的基本方法
A2.1 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该法将初始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同位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下位类目与上位类目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
A2.2 面分类法
将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视为若干个“面”,每面又可分为独立的若干个类目,将这些类目加以组合,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书刊印刷产品可采用面分类法,按印版特性、转换模式、印后加工形式和使用价值等面进行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0507批准、19990901实施、CY/T2--1999代替CY2--91

前 言
CY2--91《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级方法》是1991年发布实施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对其进行了修订。本标准对原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修订:
①本次修订以GB/T12707《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为指导,对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进行了修改,并以该标准对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原则作为印刷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原则。
②原标准名称为《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级方法》,考虑到标准的覆盖面,本次修订将“书刊”二字去掉,又考虑到与GB/T12707《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的标准名称相对应,故将“分级方法”改为“分等导则”,这样,本标准的名称为《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2--91。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廉 洁、魏志刚。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引 言
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产品质量水平,需要建立宏观评价质量的指标体系,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该指标体系的主导指标,是产品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为使印刷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工作规范化,特制定本导则。
1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原则,印刷行业应按本导则的规定,制定本行业的产品质量分等方法,并确定分等产品目录。
本导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印刷产品。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2707--1991 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
3 内容
3.1 产品设计评价
产品设计评价包括:
a)装帧设计;
b)原稿质量;
c)产品总体要求。
3.2 原辅材料评价
原辅材料评价包括:
a)印刷用原辅材料质量;
b)印后加工用原辅材料质量。
3.3 加工工艺评价
加工工艺评价包括:
a)各工序加工工艺;
b)各工序的质量标准;
c)成品的质量。
3.4 产品外观的综合评价。
3.5 牢固程度和是否便于使用。
4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采用GB/T12707的产品质量分等原则。
印刷产品质量水平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4.1 优等品
优等品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五年内的先进水平。
4.2 一等品
一等品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国际一般水平,实物质量水平应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
4.3 合格品
按我国一般水平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实物质量水平必须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
5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原则
5.1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印刷产品的标准水平和实物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
5.2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由行业归口部门统一负责,并按国家统计部门的要求,按期上报统计结果。
5.2.1 优等品和一等品等级的确认,须有国家级检测中心、行业专职检验机构或受国家、行业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实物质量水平的检验证明;合格品由企业检验判定。
5.2.2 印刷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中标准水平的确认,须有部级或部级以上标准化机构出具的证明。
5.2.3 经国家、行业检验机构证明印刷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确已达到相应的等级水平,才可列入等级品率的统计范围。
5.3 为使印刷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企业应具有生产相应等级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
6 印刷产品标准水平的划分原则
6.1 印刷产品标准水平划分为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一般水平标准和国内一般水平标准三个等级。
6.1.1 国际先进水平标准,是指标准综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现行标准水平。
6.1.2 国际一般水平标准,是指标准综合水平达到国际一般的现行标准水平。
6.1.3 国内一般水平标准,是指标准水平虽然达不到国际先进和国际一般两个等级标准水平,但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达到仍在使用的现行标准水平。
6.2 标准综合水平是指对标准中规定的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各项要求的综合评价。
对比标准的水平,也是指综合水平,不应将各国标准的高指标拼凑在一个标准中。
6.3 标准水平的对比对象为现行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无对比对象的标准水平的确认,采取与国际、国外类似标准对比的方法,完全取决于我国资源优势的标准,如其最低一级产品技术要求不低于国外先进标准的水平,即认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不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即认为具有国际一般水平的标准,也可与收集到的国外实物进行对比。
6.4 与印刷产品质量相关的指标中任一项关键指标达不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或国际一般标准水平的,则不能认为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或国际一般水平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0808批准、19990901实施、CY/T3--1999代替CY3--91

前 言
由于1991年版的《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的技术内容与当前印刷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相关国际标准是一致的,因此,本版只是根据GB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编辑上的修改。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 3--91。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瑞玲、刘浩学。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印刷行业观察颜色样品的照明和观察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出版和印刷行业对彩色原稿(透射稿和反射稿)及其复制品观察评定的环境条件,也适用于与印刷相关的行业对颜色观察和评定的环境条件。
2 引用标准
GB/T 5702--1985 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
3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3.1 CIE标准照明体D50
CIE标准照明体D50代表相关色温为5003K的典型昼光。在CIE 1931色品图上,照明体的色品坐标为x=0.3457,y=0.3586;在CIE 1960 UCS色品图上的色品坐标为u=0.2091,v=0.3254,其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见附录B。
3.2 CIE标准照明体D65
CIE标准照明体D65代表相关色温为6504K的典型昼光。在CIE 1931色品图上,其色品坐标为x=0.3127,y=0.3291;在CIE 1960 UCS色品图上的色品坐标为u=0.1978,v=0.3122,其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见附录B。
3.3 标准光源
光源的指标应是照明装置的整体指标,包括光源的反光、散射装置的作用,或者是在观察面上测量的数值。
观察颜色样品所用的人工光源应为3.1和3.2中所述两种照明体的模拟体,光源与标准照明体的色品偏差值△C应小于0.008,相当于20mireds。色品偏差值△C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3.4 光源的显色指数
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Ra 应不小于90,特殊显色指数Ri (检验色样9~15)应不小于80。关于光源显色指数的计算见GB/T 5702。
4 照明条件
4.1 透射样品的照明条件
观察透射样品所采用的参照照明体为3.1中CIE标准照明体D50,所用光源为D50的模拟体。光源应均匀漫射照明观察面,使观察面的亮度为(1000±250)cd/平方米。在观察面上不应看到光源的轮廓或有亮度突变,亮度的均匀度应不小于80%。
4.2 反射样品的照明条件
用于观察反射样品(反射原稿和复制品)所采用的参照照明体为3.2中CIE标准照明体D65,所用人工光源为D65的模拟体。
用于观察反射样品的光源应在观察面上产生均匀的漫射光照明,照度范围为500lx~1500lx,视被观察样品的明度而定。观察面不应有照度突变,照度的均匀度不小于80%。
4.3 照明均匀性的测量
根据观察面的面积,把观察面等分成9块或更多等分的数量。在垂直于每块面积的中心进行测量,平均亮度或照度为各点测量值的平均值,亮度或照度的均匀度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为保证观察透射样品的光源装置所发出的光是均匀散射光,在与观察表面法线成0°~45°角之间任意角度的亮度测量值与垂直方向测量值之比不能低于85%。
测量用亮度计或照度计的光谱灵敏度应符合CIE明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V(λ)。
5 观察条件
5.1 观察者
进行色评价工作的观察者必须是非色盲和非色弱的正常色觉观察者。
5.2 透射样品与复制品比较时的观察条件
透射样品应由来自背后的均匀漫射光照明,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观察。观察时应尽量将样品置于照明面的中部,使其至少在三个边以外有50mm宽的被照明边界。当所观察透射样品的面积总和小于70mm×70mm时,应适当减小被照明边界的宽度,使边界面积不超过样品面积的4倍,多余部分用灰色不透明的挡光材料遮盖。
5.3 直接观察透射样品的观察条件
直接观察透射样品而不与复制品比较的观察条件同5.1,只是被照明边界要用透射密度为(1.0±0.1)D的透射漫射材料遮盖,遮盖材料颜色与中性灰的偏差△C应符合3.3中的规定。
5.4 反射样品的观察条件
观察反射样品时,光源与样品表面垂直,观察角度与样品表面法线成45°夹角,对应于0/45照明观察条件,如图1所示。作为替代观察条件,也可以用与样品表面法线成45°角的光源照明,垂直样品表面观察,对应于45/0的照明观察条件,如图2所示。但此时观察面照度的均匀度应符合4.2中的规定。
图1(图略) 图2(图略)
当观察光泽度较大的样品时,观察角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以找出最佳的观察角度。
5.5 环境色和背景色
观察面周围的环境色应当是孟塞尔明度值6~8的中性灰(N6/~N8/),其彩度值越小越好,一般应小于孟塞尔彩度值的0.3。若观察面周围的墙壁和地面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挡板将样品围起来,或者使用环境反射光,在观察面上产生的照度小于100lx。
观察反射样品时的背景应是无光泽的孟塞尔颜色N5/~N7/,彩度值一般小于0.3,对于配色等要求较高的场合,彩度值应小于0.2。

附录A (提示的附录)色品坐标和色差的计算方法
A1 uv坐标的计算
已知样品的三刺激值X、Y、Z或CIE 1931色坐标x、y,则
4X 6Y
u=----------------,v=----------------
X+15Y+3Z X+15Y+3Z

4x 6y
u=------------------,v=------------------
--2x+12y+3 --2x+12y+3
A2 光源与标准照明体色品偏差的计算
设光源的色品坐标为uk、vk,标准照明体的色品坐标为us、vs,则色品偏差△C为
1
--
2 2 2
△C=〔(uk--us) +(vk--vs) 〕
在CIE 1931色度图上,△C对应于一个椭圆。观察透射样品用的光源的色品偏差应位于以x=0.3457,y=0.3586为中心,以下面4点
x1=0.3590,y1=0.3796
x2=0.3369,y2=0.3641
x3=0.3324,y3=0.3376
x4=0.3545,y4=0.3531
为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内(见图A1),或等价于满足下面的不等式:
2 2
14.815x --14.4407xy+7.9309y --5.0617x--0.7041y+1<0
观察反射样品用光源的色品偏差应位于以x=0.3127,y=0.3291为中心,以下面4点
x1=0.3245,y1=0.3481
x2=0.3041,y2=0.3344
x3=0.3001,y3=0.3101
x4=0.3213,y4=0.3238
为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内(见图A2),或等价于满足下面的不等式:
2 2
16.0424x --14.6904xy+8.7109y --5.1971x--1.1464y+1<0
图A1(图略) 图A2(图略)

附录B (提示的附录)标准照明体D50、D65,300nm~830nm,按5nm间隔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
------------------------------------------------------------------------------------------
| λ | D50 | D65 | λ | D50 | D65 |
| nm | S(λ) | S(λ) | nm | S(λ) | S(λ) |
|----------|--------------|--------------|----------|--------------|--------------|
| 300 | 0.02 | 0.03 | 440 | 74.82 |104.86 |
|----------|--------------|--------------|----------|--------------|--------------|
| 305 | 1.03 | 1.66 | 445 | 81.04 |110.94 |
|----------|--------------|--------------|----------|--------------|--------------|
| 310 | 2.05 | 3.29 | 450 | 87.25 |117.01 |
|----------|--------------|--------------|----------|--------------|--------------|
| 315 | 4.91 | 11.77 | 455 | 88.93 |117.41 |
|----------|--------------|--------------|----------|--------------|--------------|
| 320 | 7.78 | 20.24 | 460 | 90.61 |117.81 |
|----------|--------------|--------------|----------|--------------|--------------|
| 325 | 11.26 | 28.64 | 465 | 90.99 |116.34 |
|----------|--------------|--------------|----------|--------------|--------------|
| 330 | 14.75 | 37.05 | 470 | 91.37 |114.86 |
|----------|--------------|--------------|----------|--------------|--------------|
| 335 | 16.35 | 38.50 | 475 | 93.24 |115.39 |
|----------|--------------|--------------|----------|--------------|--------------|
| 340 | 17.95 | 39.95 | 480 | 95.11 |115.92 |
|----------|--------------|--------------|----------|--------------|--------------|
| 345 | 19.48 | 42.43 | 485 | 93.54 |112.37 |
|----------|--------------|--------------|----------|--------------|--------------|
| 350 | 21.01 | 44.91 | 490 | 91.96 |108.81 |
|----------|--------------|--------------|----------|--------------|--------------|
| 355 | 22.48 | 45.78 | 495 | 93.84 |109.08 |
|----------|--------------|--------------|----------|--------------|--------------|
| 360 | 23.94 | 46.64 | 500 | 95.72 |109.35 |
|----------|--------------|--------------|----------|--------------|--------------|
| 365 | 25.45 | 49.36 | 505 | 96.17 |108.58 |
|----------|--------------|--------------|----------|--------------|--------------|
| 370 | 26.96 | 52.09 | 510 | 96.61 |107.80 |
|----------|--------------|--------------|----------|--------------|--------------|
| 375 | 25.72 | 51.03 | 515 | 96.87 |106.30 |
|----------|--------------|--------------|----------|--------------|--------------|
| 380 | 24.49 | 49.98 | 520 | 97.13 |104.79 |
|----------|--------------|--------------|----------|--------------|--------------|
| 385 | 27.18 | 52.31 | 525 | 99.61 |106.24 |
|----------|--------------|--------------|----------|--------------|--------------|
| 390 | 29.87 | 54.65 | 530 |102.10 |107.69 |
|----------|--------------|--------------|----------|--------------|--------------|
| 395 | 39.59 | 68.70 | 535 |101.43 |106.05 |
|----------|--------------|--------------|----------|--------------|--------------|
| 400 | 49.31 | 82.75 | 540 |100.75 |104.41 |
|----------|--------------|--------------|----------|--------------|--------------|
| 405 | 52.91 | 87.12 | 545 |101.54 |104.23 |
|----------|--------------|--------------|----------|--------------|--------------|
| 410 | 56.51 | 91.49 | 550 |102.32 |104.05 |
|----------|--------------|--------------|----------|--------------|--------------|
| 415 | 58.27 | 92.46 | 555 |101.16 |102.02 |
|----------|--------------|--------------|----------|--------------|--------------|
| 420 | 60.03 | 93.43 | 560 |100.00 |100.00 |
|----------|--------------|--------------|----------|--------------|--------------|
| 425 | 58.93 | 90.06 | 565 | 98.87 | 98.17 |
|----------|--------------|--------------|----------|--------------|--------------|
| 430 | 57.82 | 86.68 | 570 | 97.74 | 96.33 |
|----------|--------------|--------------|----------|--------------|--------------|
| 435 | 66.32 | 95.77 | 575 | 98.33 | 96.06 |
------------------------------------------------------------------------------------------
续附录B
------------------------------------------------------------------------------------------
| λ | D50 | D65 | λ | D50 | D65 |
| nm | S(λ) | S(λ) | nm | S(λ) | S(λ) |
|----------|--------------|--------------|----------|--------------|--------------|
| 580 | 98.92 | 95.79 | 715 | 84.87 | 67.98 |
|----------|--------------|--------------|----------|--------------|--------------|
| 585 | 96.21 | 92.24 | 720 | 76.85 | 61.60 |
|----------|--------------|--------------|----------|--------------|--------------|
| 590 | 93.50 | 88.69 | 725 | 81.68 | 65.74 |
|----------|--------------|--------------|----------|--------------|--------------|
| 595 | 95.59 | 89.35 | 730 | 86.51 | 69.89 |
|----------|--------------|--------------|----------|--------------|--------------|
| 600 | 97.69 | 90.01 | 735 | 89.55 | 72.49 |
|----------|--------------|--------------|----------|--------------|--------------|
| 605 | 98.48 | 89.80 | 740 | 92.58 | 75.09 |
|----------|--------------|--------------|----------|--------------|--------------|
| 610 | 99.27 | 89.60 | 745 | 85.40 | 69.34 |
|----------|--------------|--------------|----------|--------------|--------------|
| 615 | 99.16 | 88.65 | 750 | 78.23 | 63.59 |
|----------|--------------|--------------|----------|--------------|--------------|
| 620 | 99.04 | 87.70 | 755 | 67.96 | 55.01 |
|----------|--------------|--------------|----------|--------------|--------------|
| 625 | 97.38 | 85.49 | 760 | 57.69 | 46.42 |
|----------|--------------|--------------|----------|--------------|--------------|
| 630 | 95.72 | 83.29 | 765 | 70.31 | 56.61 |
|----------|--------------|--------------|----------|--------------|--------------|
| 635 | 97.29 | 83.49 | 770 | 82.95 | 66.81 |
|----------|--------------|--------------|----------|--------------|--------------|
| 640 | 98.86 | 83.70 | 775 | 80.60 | 65.09 |
|----------|--------------|--------------|----------|--------------|--------------|
| 645 | 97.26 | 81.86 | 780 | 78.27 | 63.38 |
|----------|--------------|--------------|----------|--------------|--------------|
| 650 | 95.67 | 80.03 | 785 | 78.91 | 63.84 |
|----------|--------------|--------------|----------|--------------|--------------|
| 655 | 96.93 | 80.12 | 790 | 79.55 | 64.30 |
|----------|--------------|--------------|----------|--------------|--------------|
| 660 | 98.19 | 80.21 | 795 | 76.48 | 61.88 |
|----------|--------------|--------------|----------|--------------|--------------|
| 665 |100.60 | 81.25 | 800 | 73.40 | 59.45 |
|----------|--------------|--------------|----------|--------------|--------------|
| 670 |103.00 | 82.28 | 805 | 68.66 | 55.71 |
|----------|--------------|--------------|----------|--------------|--------------|
| 675 |101.07 | 80.28 | 810 | 63.92 | 51.96 |
|----------|--------------|--------------|----------|--------------|--------------|
| 680 | 99.13 | 78.28 | 815 | 67.35 | 54.70 |
|----------|--------------|--------------|----------|--------------|--------------|
| 685 | 93.26 | 74.00 | 820 | 70.78 | 57.44 |
|----------|--------------|--------------|----------|--------------|--------------|
| 690 | 87.38 | 69.72 | 825 | 72.61 | 58.88 |
|----------|--------------|--------------|----------|--------------|--------------|
| 695 | 89.49 | 70.67 | 830 | 74.44 | 60.31 |
|----------|--------------|--------------|----------|--------------|--------------|
| 700 | 91.60 | 71.61 | | | |
|----------|--------------|--------------|----------|--------------|--------------|
| 705 | 92.25 | 72.98 | | | |
|----------|--------------|--------------|----------|--------------|--------------|
| 710 | 92.89 | 74.35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0507批准、19990901实施、CY/T 5--1999 代替CY/T 5--91

前 言
本标准是在CY/T 5--91的基础上修订的。
本标准依照既要向国际标准靠拢,又要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对前版标准的“质量要求”、“实地密度”、“套印误差”、“网点增大值”和“相对反差值”等项数据作了适当的修改。其中,主要是调整了套印误差和实地密度的范围。
本标准与正在实施的CY系列书刊印刷行业标准在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在本标准前版发布后陆续制定的一批CY行业标准中,多项内容和技术指标数据都引自本标准前版,因此,在实施这类CY标准时,应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CY/T 5--91。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廉洁、徐世垣、郭雄。
本标准的首次发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版印刷品的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以纸为承印物的平版图像印刷品。其他平版印刷品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CY/T 3--1999 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3 分类
本标准的本章及其它章节采用GB/T 9851的定义。
3.1 精细印刷品:使用高质量原辅材料经精细制版和印刷的印刷品。
3.2 一般印刷品:除3.1外的符合相应质量要求的印刷品。
4 质量要求
4.1 阶调值
4.1.1 暗调
暗调密度范围见表1。
表1 印刷品密度范围
----------------------------------------------------------------
| 色 别 | 精细印刷品实地密度 | 一般印刷品实地密度 |
|------------|----------------------|----------------------|
| 黄(Y) | 0.85~1.10 | 0.80~1.05 |
|------------|----------------------|----------------------|
| 品红(M)| 1.25~1.50 | 1.15~1.40 |
|------------|----------------------|----------------------|
| 青(C) | 1.30~1.55 | 1.25~1.50 |
|------------|----------------------|----------------------|
| 黑(BK)| 1.40~1.70 | 1.20~1.50 |
----------------------------------------------------------------
4.1.2 亮调
亮调用网点面积表示。
精细印刷品亮调再现为2%~4%网点面积;
一般印刷品亮调再现为3%~5%网点面积。
4.2 层次
亮、中、暗调分明,层次清楚。
4.3 套印
多色版图像轮廓及位置应准确套合,精细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0.10mm;一般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0.20mm。
4.4 网点
网点清晰,角度准确,不出重影。精细印刷品50%网点的增大值范围为10%~20%;一般印刷品50%网点的增大值范围为10%~25%。
4.5 相对反差值(K值)
K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相对反差值(K值)范围
--------------------------------------------------------------------
| 色 别 | 精细印刷品的K值 | 一般印刷品的K值 |
|----------------|----------------------|----------------------|
| 黄 | 0.25~0.35 | 0.20~0.30 |
|----------------|----------------------|----------------------|
| 品红、青、黑 | 0.35~0.45 | 0.30~0.40 |
--------------------------------------------------------------------
4.6 颜色
颜色应符合原稿,真实、自然、协调。
4.6.1 同批产品不同印张的实地密度允许误差为:青(C)、品红(M)≤0.15;黑(B)≤0.20;黄(Y)≤0.10。
4.6.2 颜色符合付印样。
4.7 外观
4.7.1 版面干净,无明显的脏迹。
4.7.2 印刷接版色调应基本一致,精细产品的尺寸允许误差为<0.5mm,一般产品的尺寸允许误差为<1.0mm。
4.7.3 文字完整、清楚,位置准确。
5 检验
5.1 检验条件
5.1.1 作业环境呈白色。
5.1.2 作业环境防尘、整洁。
5.1.3 作业间温、湿度的要求
+15
温度:23℃±5℃;相对湿度:(60-10 )%。
5.1.4 观样光源符合CY/T 3的规定。
5.2 检验形式
印刷过程中检验和产品干燥后抽检。
5.3 检验仪器或工具
——密度计(具体要求见附录A)。
——30~50倍读数放大镜。
——常规检验用10~15倍放大镜。
——符合规定的计量工具。
——网点增大值的计算方法见附录B。
——相对反差值(K值)的计算方法见附录C。
——测控条(见附录D)。
——对光谱无选择、漫反射、具有1.50±0.20 ISO视觉反射密度的黑色底衬。
5.4 检验方法
5.4.1 测量法:用规定的仪器和工具检验印刷品质量,印刷品应放置在符合要求的黑色底衬上,如果印刷承印物透光程度很高,则应使用白色底衬。
5.4.2 计算法:用专门的数学模型检验印刷品质量。
5.4.3 目测法:目测或借助工具检验印刷品质量。
5.4.4 比较法:以常规条件印刷的色标、梯尺和测控条为参照物,检验印刷品质量。
5.4.5 专家鉴定法:由出版、设计和印刷专家检验印刷品质量。

附录A (提示的附录)反射密度计
密度计是用于测量产品的实地密度和网点积分密度的仪器。配合相应的测控条,还能测量图像密度反差、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值等,是检验图像印刷产品质量的重要仪器。密度计误差范围如下:
1.单机对同一点密度重复数值的允许误差为≤1%。
2.单机密度测量线性度的允许误差为≤1%。
3.多机对同一点密度量度数值的允许误差为≤2%。

附录B (提示的附录)网点增大值的计算方法
网点增大值是指印刷品某部位的网点面积与相应分色片上的网点面积之间的差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印刷品的网点面积
--(Dt--Do) --(Ds--Do)
A(%)=100×〔1--10 〕/〔1--10 〕
式中:Do为印刷品上非印刷部位的反射密度值,
Ds为印刷品上实地的反射密度值,
Dt为印刷品上网点部位的反射密度值。
分色片的网点面积
--(Dt--Do) --(Ds--Do)
A(%)=100×〔1--10 〕/〔1--10 〕
式中:Do为空白网目调胶片的透射密度值,
Ds为胶片上实地的透射密度值,
Dt为胶片上网点部位的透射密度值。

附录C (提示的附录)相对反差值的计算方法
相对反差值,简称K值,是控制图像阶调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Ds--Dt
K=----------
Ds
其中,Ds为测出的实地密度值,
Dt为测出的网点积分密度值。

附录D (提示的附录)测控条
测控条是用已知特定面积的几何图形作参照物来测控产品质量的,是供目测、测量、计算、专家鉴定使用的检验产品质量的工具。
D1 测控原理
D1.1 网点面积的增大与网点边缘的总长度成正比。
D1.2 利用几何图形的面积相等,阴、阳相反来测控网点的转移变化。
D1.3 图形变化时,夹角处比弧长处变化明显,起放大作用。
D1.4 利用等宽或不等宽的折线测控水平和垂直方位的变化。
D1.5 利用等距同心圆测控任意方位的变化。
D1.6 能够提供测试单元图形。
D2 使用条件
使用测控条的条件要与晒版、打样和印刷的条件一致。
D3 使用方法
应使用长条测控条,放置在印张的末端,与印刷机滚筒轴向平行,以便测控图像着墨的均匀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90507批准、19990901实施、CY/T27--1999

前 言
CY/T 7.2~7.9--91《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系列标准是按照《印刷工业标准体系表》的要求编写的。1991年7月发布,1991年10月1日实施。几年来,由于印刷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和检验手段的变化,上述标准的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此外,为方便使用,对上述标准的结构进行了如下调整、修订:将CY/T7.3--91《精装书芯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4--91《胶粘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5--91《锁线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6--91《精装书壳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7--91《覆膜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8--91《烫箔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7.9--91《裁切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合并,吸收CY/T13--95《胶印印书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16--95《精装书刊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CY/T20--1995《精装画册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CY/T21--1995《经典著作质量分级与检验方法》的有关内容,修订成为《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精装》。其它标准与本标准的内容不一致时,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印刷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淮珠、魏瑞玲、孔 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精装书的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其它精装印刷产品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851--1990 印刷技术术语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征管确保收入任务完成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征管确保收入任务完成的通知
国税函[2002]6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广东、海南省地方税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下简称涉外企业)所得税征管,打击偷税,遏制避税,堵塞税收漏洞,确保2002年度涉外企业所得税收入任务的完成,总局要求各地2002年下半年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面清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各地应对涉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不具备享受优惠条件的涉外企业,除应及时取消其税收优惠待遇外,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一是对于享受税收优惠已到期的涉外企业,要及时按规定征税;二是对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足10年的,其注销时要及时补征已减免的税款;三是对因外商撤资而不符合外商投资企业资格的,应立即取消其税收优惠,并追补应征税款;四是对外商已投入的资本金未达到企业投资各方已到位资本金25%的外商投资企业,应清查是否有超越有关税务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情况。
二、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对于涉外企业申请的减免税和再投资退税、国产设备抵免、财产报损、加速折旧、提取坏账准备金等直接涉及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的事项,各地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执行,并对审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于不按规定及超越权限的审批行为,造成税款流失或递延的,要依法追缴应纳税款并追究责任。
三、严格清理欠税,堵塞漏征漏管。一要加大税务检查力度,打击偷税,遏制避税;二要全面清理欠税,坚决杜绝新欠,力争结清陈欠,千方百计把欠税清缴入库;三要全面清查漏征漏管户,通过与外经贸、工商等部门的工作配合,摸清涉外企业税务登记户数,查处漏征漏管户,并追补应纳税款。
四、加大对预提所得税的检查力度。预提所得税税源分散并且管理难度较大,但是体现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各地要结合开具完税证明的情况,对预提所得税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预提所得税的管理。
五、加强收入分析,强化税源监控。目前有些地区对于涉外企业所得税收入分析重视不够,情况不明、各项经济指标不能量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并且分析的材料既不客观又无具体数据,不利于准确、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因此,各地要加强对涉外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工作,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的管理。对于涉外企业中的纳税大户,要继续按照总局规定纳入重点税源户管理,并建立纳税大户档案,实施动态监控。对于涉外企业所得税,除按要求进行季度分析外,如发现月度收入出现异常,尤其是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出现异常,也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将分析材料于每月10日前报送总局(国际税务司)。
以上,请遵照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涉外企业所得税增收情况统计表(见附件)于2002年12月31日前报送总局(国际税务司)。
附件:涉外企业所得税增收情况统计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二年七月九日

附件

涉外企业所得税增收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增收措施 查补涉外企业所得税金额
税款 滞纳金 罚款 小计
清理税收优惠
清理审批事项
清理欠税
清查漏征漏管
检查预提所得税
其他
合计

备注:请用excel制作表格并报软盘。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