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08:47:52  浏览:98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通知

1990年1月9日,卫生部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于1990年1月1日实施。为贯彻执行“条例”精神,做好化妆品生产、进口、经营及宣传的卫生监督工作,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关于化妆品生产的卫生监督
1.凡从事化妆品(除牙膏、香皂外)生产的企业(其中生产护肤类化妆品的企业应取得轻工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必须于1990年4月30日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申请领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应在1990年9月30日前完成《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发证工作。1990年10月1日起,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化妆品。
已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颁发的地方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凡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要求的,不再重新进行审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予以换发全国统一样式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已取得省辖市卫生部门颁发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审核合格后,换发新证。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条件按“条例”第六条及第七条执行。
2.凡生产用于育发、染发、烫发、健美、美乳方面的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企业,必须于1990年6月30日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进行申请;生产用于脱毛、除臭、祛斑、防晒方面的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企业,必须于199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进行申请。卫生部在1991年6月31日前完成审批工作。从1991年7月1日起,未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不得生产。
3.已获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从1991年1月1日起,出厂的特殊用途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符合“条例”第十一条及第十二条的规定。其中,特殊用途化妆品从1991年7月1日起,必须注明批准文号。
二、关于进口化妆品的卫生监督
在1990年1月1日后拟签订进口合同的进口化妆品,进口单位必须向卫生部提出卫生审查申请。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签订进口合同。
1989年12月31日以前已进口或已签订进口合同的化妆品,在1990年12月31日前可继续销售。
三、关于化妆品经营的卫生监督
1991年1月1日起,经营单位进货的国产化妆品,必须具备《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化妆品出厂检验合格标记。其中,特殊用途化妆品从1991年7月1日起,同时具备卫生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件。
1990年12月31日以前,已进入流通领域,不具备上述证件的化妆品,在1991年6月31日前可继续销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部门发放的化妆品批准文号和“准销证”,从1990年1月1日起废止。
四、关于化妆品广告宣传规定
从1990年1月1日起,化妆品广告宣传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规定,违者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处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通知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八月十日




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河北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0〕第12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核,是指考核机关对考核对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依法行政政策、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的检查、考核、评定及奖惩活动。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政府法制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部署,具体组织考核,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由本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并听取其上级管理部门的意见。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应掌握其依法行政情况,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上级管理部门。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依法行政考核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众参与、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依法行政考核工作负总责,进行认真部署和督导。
第二章 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督。
(一) 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制度。起草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市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河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0〕第14号)、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若干规定》(〔2009〕保市府136号)报送备案,对政府法制部门的备案审查意见及时予以处理。完善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定期清理及评估制度,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规范性文件每隔2年清理一次。
(三)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公开依法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及时更新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
(四)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问责主体和权限、对象和事由、程序和方式,落实《保定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保市政〔2011〕30号)规定,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应赔偿、违法须追究。
(五)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落实依法行政阶段性部署和年度工作任务,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制度和向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制度。
第八条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一)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制度廉洁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明确行政决策权限,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建立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重大决策事项及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采取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及其他有效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三)重大决策事项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会前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九条 规范行政执法工作。
(一)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统一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定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布本级政府所属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权限,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明确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职责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的有关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材料应当按照《河北省行政处罚案卷标准(试行)》(冀法〔2011〕10号)和《河北省行政许可案卷标准(试行)》(冀法〔2008〕20号)的规定立卷归档,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三)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各类行政执法行为的具体情形,明确适用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和方式,规范裁量权的行使。
(四)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未通过考试的不予核发行政执法证件,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行政执法人员持有垂直管理部门依法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并接受其执法监督。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档案,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条 依法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纠纷。
(一)建立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公正、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行政复议案件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审理,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素质,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行政复议与信访衔接机制。
(三)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积极应诉,按规定向法院提交做出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重大行政诉讼案件由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发出的司法建议书。
第十一条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一)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领导班子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等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二)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拟任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
(三)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将法律知识测试列入公务员录用考试内容,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工作的公务员进行专门法律知识考试。
(四)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依法行政知识纳入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举办的行政机关培训班教学内容。
第三章 考核方法和程序
第十二条 依法行政考核一般逐级进行。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市政府所属行政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其所属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考核。
第十三条 依法行政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行政机关自查与上级机关考核、材料审查与实地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法制机构负责制定年度考核方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牵头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考核机关根据被考核单位自查情况和考核需要,在进行考核时可以抽查其下属单位依法行政情况,下属单位依法行政情况与被考核单位的考核结果挂钩。
第十五条 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步骤
(一)被考核单位按照考核工作要求做好自查自评,并于每年12月底向负责考核的法制机构报送书面情况。
(二)考核组到被考核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文件资料、现场考察、走访有关单位和人员、组织民主评议等方法进行考核。
(三)考核组对被考核单位依法行政情况作出评价,报告法制机构,由法制机构作出综合评价,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
(四)向被考核单位反馈考核结果并予公布。
第十六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可采取百分制计分方法,在年度考核方案中设定分值和评分及加分、减分标准。
第四章 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七条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八条 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九条 对考核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行政行为,考核机关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海关总署关于加强特种车辆归类审批的通知

海关总署


海关总署关于加强特种车辆归类审批的通知
 
(1996年5月7日 署税[1996]375号)


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自国务院取消对汽车的优惠政策后,一些单位将特种运输车甚至普通运输车按特种用途车辆申报,以享受免税或低税率。为加强对特种车辆的税收征管,严格执法、统一归类,现将海关税则中有关特种车的归类问题明确如下:


  一、特种车辆的定义:
  对特种车辆,“协调制度税则”及其“注释”已有明确定义。税号8705特种车系指特制或经改装、固定配有用于特定用途的各种装置,不是以载人或运货为主要目的的特种用途机动车辆。
  指挥车、囚车、保温车、冷藏车或液罐车等虽属特种运输车,但主要以载人运货为主要目的,不符合税号8705项下特种用途车的定义,应分别归入税号8703和8704。


  二、对特种车辆的具体解释
  (一)现行税则已列名或“注释”中有明确规定的特种车辆有:道路清扫车、洒水车、起重车、移动式钻机、混凝土搅拌车、发电车、雷达车、探照灯车等。
  (二)税号8705.9010所称无线电通信车是指在车内固定安装有无线电收信、发信系统、天线或固定安装有车载电话交换机、天线、必要的测试仪表设备、蓄电池或其他供电装置的车辆。上述车辆实际上是一种车载式通信站,它可用于抢险救灾、野外流动施工作业或战备等群体作业用。
  仅装有无线电话、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的车辆不符合上述条件不能按无线电通信车归类。
  (三)税号8705医疗车系指设有手术室、并配有麻醉设备及其他外科器具的流动诊疗车。[1986]署税字第429号文关于救护车可比照医疗车归类征税的规定仍可执行。各关应严格按文件规定予以查验,并一律报总署关税司审批后执行。


  三、为加强税收征管,对在税则中以及“协调制度注释”中有明确规定的特种车进口时监管部门应认真检验,并由各直属海关征税职能处统一归类审批。 
  对由轿车、越野车、客车(含面包车)、货车等车辆改装的特种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免税进口的特种车辆,一律由各直属海关上报总署统一审定归类。直接军事装备进口的车辆仍按署监-[1993]1536号通知规定报总署审批。
  所有上述由总署审定的特种车辆各关应一律随附车辆样本、说明书和有关照(图)片资料。
  特此通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