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所有权保留制度中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就物求偿说之检讨/汪淑华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2:15:25  浏览:95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所有权保留制度中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
--就物求偿说之检讨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1硕士研究生  汪淑华


所有权保留,是指在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约定买受人先占有使用标的物,但在双方约定的特定条件成就前,出卖人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待条件成就后,再将所有权移转给买受人的制度。据学者研究,罗马法上曾有类似制度,德国普通法亦承认该制度,但由于在当时利用甚少,因而不为世人所重视。19世纪末期,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分期付款交易的日益兴盛,所有权保留作为分期付款交易的方式之一,以其特有的制度设计,实现了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提前利用,并为出卖人实现债权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担保,实现利益均衡,保障交易安全的效用。因而,所有权保留制度纷纷为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所普遍采用。适应这一立法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1999年制定的我国《合同法》的13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认为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出卖人。"从而确定了我国的所有权保留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规定未臻完善,本文拟就所有权保留制度中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作一探讨。

一、学说分歧简介
  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买受人在约定的特定条件成就前,可以说先占有使用标的物,并享有指向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出卖人则以保留所有权的方式作为债权的担保,并且拥有于特定条件下的对于标的物的取回权。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如买受不于一定期间内履行契约回赎标的物的,出卖人即可将标的物再出卖。
  所为出卖人的取回权,是指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在买受人有特定的违约行为,致损害出卖人合法权益时,出卖人依法享有的自买受人处取回标的物的权利。对此,《美国统一商法典》的9-503条及我国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的28条均著有明文。德国民法虽未有明文规定,但学说判例认为基于保留所有权本质及其担保债权的功能,买受人不依约定履行义务,清偿不能或其行为违反契约,尤其因不当使用标的物,致危害出卖人的担保利益时,出卖人得取回标的物。[1]然而,关于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学者间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有[2]:
  1、解除权效力说。此说为林永荣先生所倡。他认为:"契约当事人之一方迟缓给付者,他方得定相当期限,催告其履行,如于期限内仍不履行时,得解除其契约,此为第254条规定关于契约解除之原则。附条件买卖契约,亦为契约之一种,本条之规定,原可适用之,惟本文第28条第1款对于买受人不依约定偿还价款,亦即迟缓给付者,已另定其行使物权与债权之方法,亦即取回标的物,并以之再行出卖,所定附条件买卖契约,因之而失其效力。此项契约之失效,乃基于取回权之行使,故取回权之行使,亦生解除权之效力。"
  2、就物求偿说。此说以王泽鉴先生为代表,并已为我国大陆学者广泛接受。[3]该说认为:"附条件买卖所规定之取回制度,应解释为系出卖人就物求偿价金之特别程序。从整个取回制度以言,其内容与强制执行,基本上似无差异。其取回类似强制执行法的查封;买受人之回赎类似强制执行法的撤销查封;出卖程序类似强制执行法的拍卖程序。"
  3、附法定期限解除契约说。该说为黄静嘉先生所倡,他认为:"取回系附有法定期间之解除契约,出卖人取回买卖契约标的物,契约尚未解除,须至回赎期间已过,买受人不为回赎时,契约始行解除。买受人不待回赎期间经过,即为再出卖之请求,或因有急迫情事,出卖人不待买受人回赎,径行为再出卖者,亦生同样效果。解除契约后原则上双方应负恢复原状之义务,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其所受领之标的物应返还买受人,买受人对使用标的物之代价及所致之损害应负赔偿责任。惟因使用标的物之代价及损害赔偿,往往不易确定,故法律采用再出卖之方式以清算解约后双方之权利义务关系。换言之,再出卖仅为确定请求范围之方法,出卖人由自己受领,但因契约解除而应返还之价金中,扣除经由再出卖所确定买受人使用标的物之代价及损害赔偿,如有余额,应返还买受人,如有不足,出卖人仍得继续追偿。买受人不于一定期间内为再出卖之请求,而出卖人亦于取回标的物后30日内未为再出卖者,系双方放弃清算,出卖人无偿还已付价金之义务,出卖人亦失其费用及损害赔偿请求权。"
上述三说中就物求偿说为通说。虽然三说观点各异,但仍然有其共通之处。出卖人的取回权与再出卖全为两种不同的权利,但上述三说在论述取回权制度的法律性质时,皆不约而同的将再出卖程序纳入进行阐述。这或有再出卖程序与取回权有非常紧密关系的缘故。其二,就物求偿说与附法定期限解除契约说虽然所持观点不同,但在出卖人行使取回权,取回标的物时是否即已发生解除契约此一问题上,却是结论相同,都认为不导致契约的解除。二者所不同的在于出卖人再出卖或买受人已过回赎期不回赎标的物之时,是否发生解除契约的效果的问题上观点各异。

二、各学说之评析
  1、解除权效力说
  此种观点,颇值参考,然而其中存在明显缺陷:(1)从保留所有权的功能上看,其目的在于出卖人债权的担保。出卖人行使取回权,其目的在于借助取回权的行使实现合同,而非解除合同。但次说认为出卖人行使取回权之时即发生解除契约的效力,实与保留所有权的目的不符。(2)此说将出卖人行使取回权的效力等同于再出卖。解除权效力说认为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并再行出卖,则所附条件买卖契约因此而失其效力,因而,取回权的行使亦生解除权的效力。解除权的效力由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再出卖而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卖人行使取回权之时即发生此等效力。
  2、就物求偿说
  (1)从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构成上看,王泽鉴先生的立论难谓一贯。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构成,存在着所有权构成与担保权构成的对立。所有权保留买卖,是从所有权的基石上发展起来的制度。在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完成其他约定的特定条件之前,出卖人保留标的物所有权,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完成其他条件后,标的物所有权才发生移转。在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的立法下,应认为是所有权移转的物全行为附有停止条件;在认为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的立法下,则可解释为买卖合同这一债权行为附有停止条件,从而使买卖合同的所有权移转效力受到限制。在所有权构成下,当买受人不履行义务时,因出卖人尚未将标的物所有权移转于买受人,出卖人可以依约行使取回权,取回标的物。从债权担保的角度看,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完成其他条件之前,以保留所有权的方式作为债权的担保。如果买受人不履行义务,出卖人即可取回标的物,并且即使在价金债权超过诉讼时效,出卖人仍然可以要求买受人返还标的物。所有权保留具有物的担保所特有的优先受偿的效力,但这一效力直接指向的对象不是变价所得的金钱,而是直接采取取回标的物的实物形式。因此,无论是从所有权构成出发还是从担保权构成出发,都?
苫竦贸浞掷碛芍С殖雎羧说娜』厝ā5?牵??腥ü钩衫砺劢?雎羧巳隙ㄎ??腥耍??1Hɡ砺墼蚪?蚴苋巳隙ㄎ??腥耍?虼嗽谏婕暗谌?酥?保?硬煌?睦砺鄢龇⒃蚩傻贸霾煌?慕崧邸?
  在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这一问题上,王泽鉴先生赞同附停止条件所有权移转说,此说乃是从所有权构成的角度看待所有权保留制度。他认为:"动产担保交易法第26条规定买受人于价金一部或全部清偿或完成特定条件时,始取得标的物之所有权,物权行为之效力系于价金支付之事实,故亦为附停止条件。此向规定符合当事人之意思及交易上之习惯,实称允当。"[4]然而,在论及取回权的法律性质时,王泽鉴先生却从担保权构成出发,认为取回制度系出卖人就物求偿价金的特别程序,并针对"标的物既为出卖人所有,自无就自己所有物变价受偿之理"的见解提出反驳,认为"出卖人于取回后再出卖时放弃保留之所有权,条件因而成就,买受人取得物之所有权。亦可认为,动产担保交易法既然规定出卖人得就自己之物变卖求偿,则法律拟制标的物之所有权已移转于买受人。"[5]所有权保留制度,其法律构成存在所有权构成与担保权构成的对立,王泽鉴先生在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上采所有权构成理论,在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上却改采担保权构成理论,其立论实难谓一贯。
  (2)从担保权构成说出发,亦难得出就物求偿说的结论。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以保留所有权的方式作为其债权的担保,此种担保所指向的是标的物的实物形式,而不是标的物变价所得的价金。然而,就物求偿说将出卖人的债权担保扩展至标的物变价所得的价金,认为出卖人于取回后再出卖时,买受人因出卖人放弃保留的所有权或法律的拟制而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因而出卖人可以就标的物变价受偿。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首先,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是一种有别于质权、抵押权等的特殊担保方式,即以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方式作为其债权的担保。按照就物求偿说,出卖人于取回标的物后再出卖时放弃保留之所有权,或认为法律拟制标的物所有权在再出卖时已移转于买受人,但是出卖人以保留所有权作为债权的担保,标的物所有权既已归于买受人,出卖人即已丧失其所有权,因而也丧失了其债权的担保,这样出卖人凭借何种权利将标的物再出卖,又何以以标的物变价价金优先受偿?其次,认为法律拟制标的物之所有权在再出卖时已转移于买受人并无根据,而且是对出卖人所有权的侵害。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买受人只有付清价款或完成双方当事人的其他特定条件,方可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否则,买受人就不能取得标的物?
?腥ā>臀锴蟪ニ等衔?雎羧嗽俪雎羰保?布绰蚴苋衔?肚寮劭钜参赐瓿善渌?跫?本鸵讶〉帽甑奈锼?腥ǎ?俏奘铀?降笔氯说暮贤?级ǎ?嵌院贤?杂稍?虻囊恢旨?ぃ?彩嵌猿雎羧怂?腥ǖ囊恢智趾ΑT俅危?臃?珊蠊?希?臀锴蟪ニ到鼋鍪谴映雎羧艘环娇悸俏侍猓??垂思奥蚴苋艘环健0凑站臀锴蟪ニ担?雎羧巳』乇甑奈锖笤俪雎粝凳迪制浼劢鹫?ǖ奶乇鸪绦颉4颂乇鸪绦虻慕峁?耸浅雎羧嗽诤贤?廊挥行У那榭鱿率迪制浜贤?哪康模?沟闷湔?ǖ玫铰?恪3雎羧送ü?俪雎舫绦蚣纫鸦竦闷浜贤?康牡穆?悖?庋?蚴苋死碛σ不竦猛??穆?悖?慈〉帽甑奈锼?腥ǎ??鞘导是樾稳辞∏∠喾础?
  (3)从所有权构成出发,也得不出就物求偿说的结论。所有权保留是一种附停止条件的所有权移转行为,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完成约定的其他条件后,标的物所有权才发生移转。附停止条件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与否未定时,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与否,处于未确定状态。就物求偿说人为地拟制出卖人于取回标的物后再出卖时放弃所有权,条件因而成就,买受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按照附条件买卖合同理论,即使出卖人放弃保留的所有权,所有权保留买卖中所附条件亦不能因此而成就,除非双方当事人约定出卖人再出卖时放弃所有权为条件成就。但是,出卖人为自身利益计,万难为此种约定。因而,即使认为出卖人在出卖时放弃保留的所有权,买受人亦无法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出卖人放弃保留的所有权,并不能当然推定其有移转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的意思。出卖人放弃保留的所有权只能导致标的物成为无主之物,这并非拟制出卖人再出卖时放弃标的物所有权的初衷。因此欲使买受人获得所有权,不能从条件着手,而只能通过对出卖人的再出卖作移转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的意思进行拟制,但此种拟制之弊已如上所述。
  3、附法定期限解除契约说
附法定期限解除契约说认为出卖人于取回标的物后再出卖,即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此观点实值赞同,但是该说却完全忽视了合同解除的程序要求,认为买受人不于一定期间内为再出卖请求,而出卖人也未再出卖时,亦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这实与法律规定不符。依台湾民法及判例,解除权的行使须向他方当事人以意思表示为必要,此种意思表示自到达他方当事人时方才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台湾地区法院判例认为,如使用其他社会交易观念认为含有解除合同意义的文字的,亦无不可。[6]在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未设有明文规定时,有关合同解除的方式应准用台湾民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在一定期间内未为再出卖的,并不能当然视之为合同解除,而应以出卖人有否向买受人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而有所区别。
  有论者认为再出卖程序是出卖人实现价金债权的自我救济手段,他与强制执行法的拍卖程序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实现债权。进而认为,附法定期限解除契约说认为再出卖程序仅仅是确定出卖人请求权范围的方式,显然有悖于一般的操作法则,因为现代社会共有估价等便利方式可用,大可不必舍简就繁,采用耗时费力,手续复杂的再出卖程序。[7]笔者认为,再出卖程序确如论者所言,其目的在于实现出卖人的债权,但此债权并非原所有权保留买卖之债,而是合同解除之后产生的损害赔偿之债。合同解除后,不仅使双方当事人从合同约束中解脱出来,而且通常亦使当事人负有返还给付的义务。合同解除并不使合同溯及既往的消灭,违反合同义务所导致的损害赔偿义务,仍然可以主张。依我国台湾地区《动产担保法交易》第28-30条的规定,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买受人在一定条件下,得回赎该物或请求出卖人将标的物再出卖;出卖人再出卖物品所得价款,应先冲抵费用,次冲利息,再冲原本,如有剩余,应返还买受人,如有不足,出卖人的继续追偿。此规定可以被视为是关于合同解除后产生的恢复原状(损害赔偿)之债的履行的规定。至于再出卖程序的规定,则是法律价值选择的结果。在实现债权时,法律在公平与效率可以有多种选择,其?
信穆羰亲詈氖狈蚜Γ??币彩亲钗??降囊恢址绞健Lㄍ宓厍?抖??1=灰追ā饭娑ǔ?屑逼惹槭峦猓?雎羧擞σ耘穆舴绞浇?性俪雎簦?的朔?缮嵝?嗜」?降慕峁??

三、本文的观点
  我国《合同法》第134条规定了所有权保留制度,但并未对取回制度作任何规定,也未对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再出卖是否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作任何规定。然而,依我国《合同法》第167条的规定,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金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五分之一的,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此项规定明确赋予出卖人在买受人有一定违约行为时的解除权。虽然此项规定的具体内容有欠周全,片面地强调了出卖人的利益,而对买受人的利益则显然保护不够,但是此项规定明确显示了我国在此问题上的立法取向,即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出卖人以解除权。依我国《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间内仍为履行的,或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或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解除合同。因此,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买受人为在一定期限内回赎的,出卖人可以该条规定解除合同。此为出卖人解除合同的实体要件,出卖人如欲达解除合同的效果,则亦需符合解除合同的程序要求。我国《合同法》第9
6条规定,出卖人依94条规定解除合同的,以向买受人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为必要,合同自该意思表示到达买受人时发生解除的效力。因此,出卖人于取回标的物后再出卖的,在再出卖之日前一定期间内通知买受人,此项通知则可视为出卖人向买受人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回赎期已经过,买受人未为回赎且在法定期间内未请求出卖人再出卖,出卖人在法定期间也未出卖的,应区别出卖人有否向买受人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分别对待,不可当然视之为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出卖人如有为此项通知的,则发生合同解除的效力,如未为此项通知的,则不发生合同解除的效力。




注:[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2]王泽鉴:同上,第177-181页
  [3]见王轶:《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45页;李辉东::《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8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龙著华:《论所有权保留买卖制度中出卖人的取回权》,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周显志、张永忠:《所有权保留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法律问题探讨》,载《暨南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4]王泽鉴:同上,第132页
  [5]王泽鉴:同上,第180-181页
[6]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6页
  [7]龙著华:同上;王泽鉴:同上,第180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1987年4月20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7年7月16日贵州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自治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第三章 经济建设
第四章 财政管理
第五章 教育事业
第六章 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第七章 对州内特别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帮助
第八章 职工队伍建设
第九章 民族关系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本州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
第二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是贵州省东南部地区苗族侗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
自治州的辖区为:凯里市、丹寨县、麻江县、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
自治州的首府在凯里。
第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州的遵守和执行。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行使下设区、县的市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本州实际情况的,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自治州建设成为团结、文
明、民主繁荣的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州的特点和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发展本州的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
第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州内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州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二章 自治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第九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州各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选举单位依法选举产生。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除苗族、侗族的代表外,其他聚居在州内的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苗族和侗族的人员应当超过半数,并且应当有苗族侗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可以邀请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者副主任一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十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州州长由苗族或者侗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中,苗族和侗族的人员应当超过半数,并且应当有适当数量的汉族人员,注意配备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自治州人民政府实行州长负责制。
第十一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置工作部门和确定人员编制,并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所属的工作部门,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并且注意配备适当数量的妇女干部,尤其是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第十二条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是自治州的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监督本州各县、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
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是自治州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自治州人民检察院领导本州各县、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州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三条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应当有苗族侗族的公民担任院长或者副院长、检察长或者副检察长。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和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人员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苗族、侗族人员,注意配备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通用汉语汉文,也可以使用苗语、侗语,并且可以使用苗文、侗文书写法律文书及其他文书。
自治州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不通晓汉语、汉文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第三章 经济建设
第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州的特点和需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
自治州的经济建设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抓好林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发展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努力搞活商品流通,促进本州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自治州的经济建设,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州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本州的经济建设事业。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条件,自主安排、调整基本建设项目。
第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矿藏、水流、土地、森林、草山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不受侵犯,其所有制关系不得变更;由法律规定可以变更的除外。
自治州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自治州内的土地、森林、草山资源中,所有权和使用权有争议的,应当本着平等的原则和互谅互让,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团结的精神,按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和管理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对可以由本地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第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法保护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和林地。
自治州内集体所有的耕地,除划给农户的自留地外,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承包者对所承包的耕地和农户对自留地享有管理使用权,但不得买卖、出租、毁坏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帮助农业生产者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帮助农业生产者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选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
第十九条 自治州的林业生产,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加速营造速生丰产林,建设商品木材基地。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积极封山育林,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加速绿化宜林荒山,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和保
持生态平衡。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林业行政管理工作,实行依法治林。
第二十条 自治州内全民所有制的林场,其国家所有权和管辖区域不得变更。
自治州内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已经建立林场经营管理的,未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随意撤销;未建立林场经营管理的,可以建立林场,或者以其他形式承包经营。禁止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分给农户或者个人所有。
自治州内宜林荒山的营林,实行国营、集体、联户为主办林场的形式承包经营。
自治州内联户或者个体户承包营造的林木,允许转让或者继承,接受转让人或者继承人应当按照原承包合同办理继续承包手续,自治机关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的林业基金专款专用。对承包营林的集体组织、联户和个体户,国家金融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提供有偿扶持。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营林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从严制定年采伐限额,按照年采伐限额确定年度木材采伐计划和商品木材计划。
自治州内的森林和林木,凭县、市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采伐许可证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严禁滥伐和盗伐林木。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的组织工作。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内集体和个体生产者生产的木材、竹材及木材半成品,实行议价收购和销售。自治州的州、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保护营林者利益的最低收购限价。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严禁任何单位组织非法收购或者套购、倒卖木材;不允许私人倒卖贩运木材。
农村居民、林农自产的零星木材,可在指定的市场上凭证自销。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有利于商品木材的流通和林业行政管理的原则,确定州内经营商品木材的单位,未经县、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林区直接收购木材。
自治州内经营商品木材的单位,一律按计划部门核定的计划经营。具体的经营、监督和管理办法,由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鼓励集体和个人在发展生猪、家禽的同时,积极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牲畜。
自治州内的草山草场,按照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实行承包经营,发展人工种草。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扶持畜牧生产单位和个人运用科学技术,改良畜禽品种,防治畜禽疫病,发展饲料加工业。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和扶持集体、个人采取各种形式,利用稻田及其他水面,发展渔业生产。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水产资源,加强渔业行政管理。严禁毒鱼、炸鱼、盗鱼和其他破坏水产资源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贯彻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乡镇企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乡镇企业在资金、设备、人才、技术上给予支持;在税收、信贷、原材料供应方面给予照顾;在流通、运输、信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提供服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法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乡镇企业的资金和财产,不得任意摊派和收费,不得任意改变其所有制关系和隶属关系。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在积极发展地方国营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优先发展电力工业,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工业和以农、林、牧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积极发展建材、轻纺、食品工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和帮助乡、镇发展集体矿山企业;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人依法采矿。
第三十条 自治州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同时发展水路运输和畜力运输,开展铁路、公路、水路联合运输。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州内的公路和航道设施,实行统一规划,采取国家投资和集体、个人投资投劳的办法,进行修建和养护。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交通运输的行政管理,严禁破坏交通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积极发展乡村邮电通讯事业。严禁破坏邮电通讯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管理隶属于本州的企业,非经自治机关的同意,其隶属关系不得随意变更。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法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和职工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权利。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本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合理调整企业生产关系,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鼓励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自治州人民政府支持州内企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开展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经济联合。
第三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在本州的隶属于上级国家机关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对其生产、工作、生活提供方便。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优惠政策,从州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鼓励州外的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本州独资或者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事业,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士在本州的合法权益,对其兴办的企业、事业给予优惠照顾。

第三十四条 自治州的对外经济贸易机构按照国家的规定,直接对外开展进出口经济贸易活动。自治州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对外贸易口岸。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的优待。
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决定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统筹安排使用上级国家机关下拨的外汇和本州的外汇留成。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生产出口商品的单位和企业,给予优惠照顾。
第三十五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管理本州的商业和供销企业,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在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主渠道作用。州内的商业、供销企业可以按照一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
自治州的各级国营商业、医药企业和供销企业,享受国家民族贸易政策规定的照顾。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州内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人发展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并积极组织供应。
第三十六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集镇、集市的管理和建设,发展商品流通,建立市场体系和集市贸易。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帮助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者和个体劳动者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商品流通,开展劳务活动。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
第三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按照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加强物价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并且根据国家规定的权限,制定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的补充规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十八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

第四章 财政管理
第三十九条 自治州的财政是地方一级财政,是贵州省财政的组成部分。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按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本着增收节支、收支平衡、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本州财政预算,管理收支,使用各种收入的超收和各种支出的节余资金。
自治州的财政在贵州省财政机关合理核定包干收入、支出基数时,收入不敷支出的不足数额,享受上级财政的补助,同时享受上级财政的补助递增数额。自治州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按一定几年不变的定额,上缴上级财政。
自治州的财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严重自然灾害或者上级国家机关政策性变化或者其他原因而出现较大的不平衡时,由自治州人民政府报请上级财政机关给予补助。
第四十条 自治州各县、市的财政是自治州财政的组成部分。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财政体制的规定,按照分级包干的原则,合理核定所属县、市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数、补助定额或上缴比例,一定几年不变。
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则,建立健全乡(民族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第四十一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州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的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二条 上级国家机关给本州的各种资金,自治机关可以按照资金性质统筹安排使用。上级国家机关指定的项目专项拨款除外。
自治州财政的机动财力,主要用于工业、农业生产建设和教育事业。
第四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国家税法的时候,除应由国家统一审批的减免税收项目外,对属于本州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
第四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充分发挥州内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积极筹集、融通资金,发展本州的经济建设事业。

自治州的国家金融机构积极扶持和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指导和帮助发展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
第四十五条 自治州的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州内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和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五章 教育事业
第四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逐步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建设人才,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有计划地普及初等教育,逐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重视盲、聋、哑、残疾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本州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和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第四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和本州实际,自主确定自治州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生的入学年龄和学籍管理,学科及课程的设置,学制及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的增减,学年的招生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方案。
自治州的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级管理。
第四十八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和培训教师,建设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定点、定名额、考试加保送的办法,择优招收边远地区的学生进入本州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回原地任教。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用前款规定的办法,招收符合入学条件的民办教师进入本州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原地任教。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尊重教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第四十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举办各级民族中小学,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并有计划地对学生实行免费入学,以提高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
自治州的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可以设置民族预科班;城镇完全中学,可以开设民族班,招收农村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入学。
第五十条 自治州内不通晓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学低年级,应当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晓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有条件的也应当分别使用苗文、侗文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教学。
自治州内的师范院校、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应当逐步开设苗文、侗文课,有条件的其他学校也可以开设苗文、侗文课。
自治州内分别使用汉文和苗文、侗文扫除文盲。
第五十一条 自治州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应当按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增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克扣、挪用。
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征收的教育事业费附加,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基础教育。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筹集资金、物资和组织群众义务劳动,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自治州的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州内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及其他校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

第六章 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第五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制定本州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制定州内科技人才管理、聘任、工资待遇的具体办法和科技创造发明的奖励标准。
自治州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建立健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组织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开拓技术市场,推广科学技术;鼓励科学技术机构和科学技术人员为城乡提供各种技术成果、信息和技术服务。
自治州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机构,积极为城乡培训各方面的技术人员,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计划内的科学研究项目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自治州的财政用于发展科学技术的经费,应按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例逐步增长。
第五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继承和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文学、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其他文化事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发掘、整理、保护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和其他文化遗产。
自治州人民政府指导和帮助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及其他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第五十四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城乡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充实卫生人员,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自治州人民政府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加强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切实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工作。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对民族医药学遗产的发掘、研究和应用,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举办各种医疗卫生事业,开展防病治病。
第五十五条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治州内各民族公民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州内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民族体育技术水平,增强各族人民体质。
第五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可以与其他地方开展协作和交流,也可以依照国家规定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

第七章 对州内特别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帮助
第五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帮助州内特别贫困地区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州内特别贫困地区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分期分批进行扶持,尽快改变贫困面貌。
自治州的特别贫困地区的划分,由州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十九条 自治州财政设立扶贫基金,实行有偿或者无偿投放,用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开发性、专业性生产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分配本级财政用于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和各种专项补助资金时,应当照顾特别贫困地区。
自治州人民政府用于交通建设的资金,优先安排特别贫困地区的公路、航道建设,并且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办法,修建和维护区、乡公路。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特别贫困地区,区别不同情况,定期减免税收、定期减少粮食定购数量或者不实行粮食定购,并发放贴息或者低息贷款,扶持其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乡镇企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和采取各项技术承包,提高州内特别贫因地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工农业生产水平。
自治州人民政府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州内外的国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州内特别贫困地区兴办各种生产性、服务性企业。
第六十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为特别贫困地区设立以寄宿为主或者以助学金为主的学校,对其应届毕业生,采取分配名额或者考试加保送的办法,择优输送到州内不同类别的高一级学校学习。
自治州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为特别贫困地区兴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及其他职业学校,加速培养这些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第六十一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对州内特别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改善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自治州的用于医疗减免的经费,重点照顾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民防病治病。
第六十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鼓励干部、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和其他科学技术人员到州内特别贫困地区工作。鼓励和照顾的具体办法,由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章 职工队伍建设
第六十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州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通过各类学校及其他途径,大力培养各民族干部、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特别是加速培养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加速在妇女中培养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自学成才。有计划地选送在职人员到州外高等院校学习。
自治州人民政府采取特殊政策,从州外引进各种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第六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发挥专长、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条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自治州人民政府依照上级国家机关的规定,制定本州优待知识分子的补充办法。
第六十五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职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在上级国家机关下达的招收人员的指标范围内,可以从本州农业人口中择优招收适当数量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六十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在本州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干部给予物质奖励或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优待和照顾措施,鼓励州外籍的国家职工积极参加本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办法由州人民政府制定。
自治州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的原则,制定对本州国家职工休假和离休、退休后待遇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

第九章 民族关系
第六十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州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通过各种形式对州内各民族公民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教育各民族干部和群众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州内各民族公民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都有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州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应当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
第六十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州内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自治州人民政府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机构和苗文、侗文出版机构,积极推广苗文、侗文。
第六十九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聚居在州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凡具备建立民族乡条件的,应帮助其建立民族乡。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本乡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散居在州内的其他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的特殊问题。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报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1988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条例的修改权属于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解释权属于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87年7月16日

吉林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条例

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常委会


吉林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条例
吉林市人大常委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保护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
本条例所称房屋产权,是指房屋所有权及他项权利(即典权、抵押权)。
本条例所称房屋产籍,是指房屋的图、表、卡、册、视听资料等反映房屋产权现状和历史情况的产权档案及有关资料。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房屋产权产籍的管理。
第四条 全民所有的房屋产权归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私有的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共有的房屋产权归共有人共同所有。
第五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辖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和执行有关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负责对各类房屋所有权和他项权利登记工作;
(三)依法核发房屋所有权证书(含共有权保持证书)或他项权利证书;
(四)负责房屋产籍测绘管理工作;
(五)负责对产权属国家所有的城市商业网点用房、城市改造建设的动迁安置房屋、国有拨用房产及直管公房的直接管理;
(六)负责对房屋产权产籍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以及对房屋变动情况的综合统计;
(七)负责对单位自管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
(八)查处违反房屋产权产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市、县(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日常工作。
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县(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各级计划、城建(规划)、土地、国有资产、公安等相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
第六条 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应遵循产权明晰、数据准确、变更及时、资料完整和房地权属一致的原则。
第七条 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有遵守本条例,接受房屋产权产籍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义务。
第八条 对贯彻执行本条例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及检举违反本条例的有功人员,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产权登记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